张宝琳,1954年生,北京市人,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。1970年从事面塑艺术的研究,代表作有微型核挑面塑《一百单八将》、仿象牙面塑《八仙》、仿翡翠《千手千眼佛》,《133位历史人物》等,形态逼真传神。
面塑也叫面人,是一种制作简单但艺术性很高的民间工艺品。以面粉、糯米粉为主要原料,制成柔软的各色面团。经面塑艺人之手,捏、搓、揉、掀,并用小竹刀灵巧地点、切、刻、划,顷刻间,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。
张宝琳说“我从小开始做面人,家里的桌子是家里传下来的,传了三代人。在我小的时候,和桌子一样高,我的老师(北京的面人郎)。和我父亲、和我爷爷都是好朋友,还有我的师爷和我们家都是好朋友。有时候我父亲就说你来,到我们家给我做一个玩艺儿吧。我老师就经常来,就在这张桌子上做这个面人。有一次我印象特别深,是做一个这么小的微型的黛玉宝玉读西厢。他做的时候在这个桌子做,我手扒着桌子看,他每次做我就聚精会神的看。看着看着我老师就说给你块面,拿着玩去吧。慢慢我就效仿,做后来水到渠成我就会了。因为没有正式的拜师,我一直叫他郎大爷,就模仿着捏。”
1970年,16岁的张宝琳开始正式搞面塑创作,并创作了一些作品。“文革”开始后,所有民间艺术都被列为“封资修”成为打击对象,面塑艺术也在劫难逃,没有人敢当众搞面塑作品,很多作品都被毁掉,面塑民间艺术家也相继销声匿迹。 刚刚踏入面塑门槛的张宝琳,不忍心放下自己酷爱的面塑艺术,他背着家里人,躲在房间里继续捏面人,捏了团,团了捏……自娱自乐,自我欣赏。文革期间文化知识比较差。为了积累素材,看一些中国历代的服饰的书,作为资料也保存下来。历史的这些故事,包括最早的时候小人书,还有那些洋画。过去洋画就是买一盒烟,上面就有洋画。上面有三国、水浒、西游记、西厢记的,很多题材都有。张宝琳最初的学习就是靠这些开始的。
那会儿,张宝琳并没有要把面塑当成一个事业,只是出于自己的爱好,不忍心就这么放弃。白天,他照常上班做工,一有休息时间,就拿出面团来搞创作,潜意识里,他相信这些技艺总有一天会重见天日。并且,他通过自己的努力,利用业余时间,专门研究面怎么让它不干、不裂,不发霉。每次调成不同的配比度,用一些新的方法来实验,最终把这个问题基本给解决了。
而在创作面塑时,他又努力学习素描基础、透视、色彩、仿生学、肌肉骨骼学、解剖学,并将西方的雕塑艺术融入到他的作品中去。多年的学习与创作练就了他独特的艺术修养与审美眼光。他笑谈到,家里的首饰都是由自己设计并制作成模具再加工而成,在市场上都是独一无二的。
改革开放后,他因面塑技术被请到大饭店做表演。外国人大量涌入国门,北京的各种星级饭店也吸引了大量怀揣外汇的老外入住。精明的商家们很快发现,老外们对中国的手工制作品非常感兴趣,尤其是一些被捏成各种奇形怪状的面食,特别受外宾喜爱。
当时,张宝琳的捏面人技术已经在京城有了名气。很快,就有饭店登门拜访,请他出山为外国人做面塑表演,还在工厂做工人的张宝琳没有想到,自己可以到四星级的宾馆里工作,平时没事捏的小玩意也能赚钱,而且赚的还是老外的钱。
本站部分文章转载于网上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您的权益,请Email和本站联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