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特产大全网 -> 北京市特产 -> 北京面人 -> 探访北京面人的艺术发展

探访北京面人的艺术发展

作者:佚名  时间:2011-12-4 16:09:58  来源:网络

  “面塑”,也叫“北京面人”,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雕塑工艺品。它是用糯米粉和面粉加彩后捏塑成的人物、禽兽、花卉等,流传于中国各地,尤以北京地区最为闻名。

  北京面人来自民间,《东京梦华录》中曾这样记载:“寒食前一日谓之‘炊熟’,用面造枣糊、飞燕,柳条串之,插于门媚,谓之‘子推燕’。”明代沈榜的《宛署杂记》中也有记载:“七月,宛农家岁以是月祈祷年丰,各用面果送纸,挂田禾之上,号日:‘挂地头’。”这里所述的枣糊、飞燕、面果,都是用熟面或生面捏后蒸熟的面塑祭品、供品。到清末、民初,有钱人家祝寿办喜事,用寿桃、寿面作为供品、寿礼陈设。还有一种“胡食楼子”,是少数民族的一种面塑,在一座三层三面的木制楼于里,把蒸熟的馒头放在各层楼面里,在每个馒头周围塑捏些戏剧人物作为装饰。还有一些人家的小孩满周岁时,姥姥家要用白面做的小寿桃,堆垒成一个大寿桃,并在大寿桃顶端做一个“麒麟送子”的面人。面塑最盛的季节则是农历过年时,每家每户捏塑的人物、动物、花鸟、鱼虫,应有尽有,面塑上着大红大绿颜色,以及金粉、银粉色,色彩鲜艳,形象逼真,而且还可以食用。旧时北京街头,尤其是在白云观、白塔寺、护国寺、东岳庙、蟠桃宫等庙会上,常有许多敲糖锣的摊贩,其中有不少是捏面塑的。起初,都是些插棍面塑,多捏些孙悟空、猪八戒之类,走街串巷,供孩子们买玩。后来、由于面塑艺人的不断创新和技艺的不断提高,将所捏面塑脱掉棍子,立起来置于或圆或方的玻璃盒内,改造成为名符其实的精美艺术品了。60年代初,故宫博物院曾展出过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玩耍过的面塑。这些面塑全是我国著名的戏剧人物,维妙维肖,栩栩如生,艺术水平极高,而且几十年中不裂不蛀,这是当今能见到的最早的北京面人。
 
  北京面人已成为北京民间工艺的“一绝”,它在北京土生土长,且日益得到发展,逐渐形成厂不同的流派风格,最著名的有“面人汤”、“面人郎”、“面人曹”等。“面人汤”,即汤子博。他从小喜爱绘画,常在通县运河的北码头看捏面人的耍手艺,久而久之,爱上了这门民间技艺。他在行艺的60多年中,闯关东、走内蒙、熟识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和风物人情。尤其在参观了庵、堂、寺、观的神佛、罗汉造像及壁画后,吸取了丰富的艺术营养。因而,他的技艺功底深厚,视野开阔,题材丰富。他的拿手杰作是历史人物和神佛塑像,如《武松打虎》、《火焰山》、《刘海戏金赡》、《项羽》、《岳飞》等,无不捏塑得神形毕肖,生动感人。“面人郎”,即郎绍安,满族人,比面人汤晚约20年。他12岁开始学艺,曾从师赵阔明。他在70余年的艺术生涯中,练就了一手眼明手快、看得准、拿得稳、造型正确、装饰简洁的捏塑手法。他擅长捏塑老北京的民俗风情人物,如《拉洋车》、《剃头担子》。《卖糖葫芦》、《娶亲》、《出殡》等。还喜捏京剧中的盔甲人物,如《钟馗》、《吕布》、《穆桂英》、《三打白骨金》等,人物情态异常逼真生动,堪称妙手杰作。“面人曹”,即曹仪策,艺术成就稍晚,由业余爱好而成为面塑艺人。但他以清秀、纤丽和擅于微型面塑而出名。塑制的《大观园》为其代表作,它捏塑了300多个红楼人物,无不各具神采,背景楼台亭榭、山石湖水、花草树木,无不精妙绝伦。

收藏此页到浏览器】【文字: 】【关闭】【点击:67

更多关于  北京面人 的信息

  • 北京面人名人堂之张宝琳(2011-12-4 16:11:54)
  • 北京面人艺术的发展和传承(2011-12-4 16:06:32)
  • 北京面人的三大门派(2011-12-4 16:04:00)
  • 北京面人的来源(2011-4-18 17:34:11)
  • 本站部分文章转载于网上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您的权益,请Email和本站联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