桃花坞,是苏州的一处地名,位于阊门内北城下,古来便是苏州城里一个风景秀丽的去处。相传宋徽宗时,枢密章楶曾营造别业于此;明弘治十九年(1505年),唐寅曾在此建筑桃花庵别墅,并作桃花庵歌:
桃花坞里桃花庵,桃花庵里桃花仙;桃花仙人种桃树,又折花枝换酒钱。酒醒只在花前坐,酒醉还来花下眠;花前花后日复日,酒醉酒醒年复年。但愿老死花酒间,不愿鞠躬车马前;车尘马足劳者趣,酒盏花枝贫者缘。若将富贵比贫者,一在平地一在天;若将贫贱比车马,他得驰驱我得闲。别人笑我忒风颠,我笑他人看不穿;记得五陵豪杰墓,无酒无花锄作田。
当时的名迹还有:桃花坞、跳唐楼、度云桥、痤文家、燃灯塔、培莲室、击竹轩、醉月弯等。至清代时,地方上又数次复修,并在唐子畏祠墓前后种桃千株,春日桃花盛开,文人雅士云集,饮酒作诗,使桃花坞成为当时的名胜。
明清时期,随着苏州城市经济的发展,阊门一带集中了许多手工艺作坊,以年画铺为最多,在此出品的民间木刻年画,更使桃花坞名闻天下。桃花坞木刻年画以其丰富的题材、儒雅的画面和清秀的色彩所显示的魅力而受到世人的欢迎,与天津的杨柳青木刻年画、山东潍县的木刻年画一起,成为明清时期中国民间木刻年画艺术的代表。
一
苏州桃花坞的木刻年画源于何时?由于缺乏史料和实物,现在已很难考证。但从中国刻版印刷的发展史来考察,并结合传世的实物来看,可以说至少在明代时就已经产生、并已形成了独特的风格。
明代是中国古代版刻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。公元1368年,朱元璋领导农民起义军推翻了元政权,建立了明代王朝。随之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,发展农垦,恢复生产,稳定社会环境,使得工商业经济活跃,城市空前繁荣。丰富的市民文化生活,为版刻事业的发展与繁荣,提供了广阔的天地。刻书藏书,成为社会的时尚,而市民文学、传奇戏曲的传播及社会对日用杂书的需求,更是促进了版刻事业的发达。在当时的社会中,印书业在整个商业活动中是最为活跃的,书商大都均因雕版印书而获得巨额利润。
社会对各类书籍的需要,刺激了雕版印刷业的发展;同时,同行业之间的竞争,使得从业者在提高产量的同时,还要提高质量。因而,使雕版工艺更为专业化,雕版制作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。各地刻工,人材济济,高手辈出。当时,在徽州、建安、杭州、南京、苏州等地,都集中了一批从事雕版的专门人才。雕刻技艺的提高,吸引了当时的大画家如仇英、唐寅、顾正谊、陈洪绶等人,他们与雕刻名手合作,创造了许多精美的插图作品,广为流传。相传最早的桃花坞年画,是翻刻的唐寅的《风流绝畅图》,后来也有很多画幅,上面所署的是唐寅或其他名画家的名款,大概也是这种风气的遗传吧。
由于年画是一年一换的民间艺术品,很少有保存下来的。现在最早的桃花坞木刻年画,是在日本刊行的《支那古版画图录》中收录的“寿星图”,画面上刻有“万历念五年(1597年)”的刊记。从其画面来看,作品的构图、刻工、印制均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。
明末清初,是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的繁盛时期,当时的画铺约有四、五十家,大部分设在枫桥、山塘街、虎丘和阊门内桃花坞至报恩寺塔一带。出产的桃花坞木刻年画达百万张以上,除销到江苏各地及浙江、安徽、江西、湖北、山东、河南、东北三省外,还随着商船远销到南洋等地,其艺术成就,曾对日本浮世绘艺术的发展产生过相当的影响。从现存的年画上,还能看到当时的年画铺的名称,早期的有:张星聚、张文聚、魏宏泰、吕云林、陆福顺、陆嘉顺、墨香斋、张在璿、泰源、张湜临、季祥吉等;后期的有:王荣兴、陈同盛、陈同兴、吴锦增、吴太元、鸿云阁等。在画幅上署名的,早期的有:桃坞主人、桃溪主人、墨浪子,旧来轩主人、宝绘轩主人、墨林居士、杏涛子、丁应宗、陈仁柔、筠如等;后期的有:嵩山道人、吴友如、周梦蕉、金蟾香、符艮心、何俊元、鞠如等。
太平天国末年,清兵围攻苏州,山塘、枫桥一带被大火烧了七天。这一带年画作坊中所存的画版,几乎全部被烧成灰。,后来,年画铺便都迁到了阊门内桃花坞一带。至光绪年间,在桃花坞工作的画师吴友如、金蟾香、周梦蕉等人带着一部分刻印工人转到了上海旧校场创设画铺,其出品的年画风格虽然与桃花坞的相近,但画技、印刷、纸张都比桃花坞的要讲究。而苏州桃花坞的年画铺只能靠刷印老版片、刻印戏衣花板、制作商品装潢和销售灶君、纸马等维持生计。到了抗战前,苏州桃花坞的画铺仅剩下王荣兴、鸿云阁和吴锦增等三家。在抗战中,吴锦增画铺因画版被日军所毁而倒闭。后虽又有朱荣记、朱瑞记两家画铺开张,但也只是翻刻一些神像、商品装潢和冥币之类,并无创新之作。
50年代初期,由苏州市文联对桃花坞木刻年画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,并组织艺人恢复生产。后又配备专业画师,招收徒工,成立“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社”,在整旧创新方面,取得了很大进展。
二
从现存的作品来看,早期的桃花坞年画风格是较为雅致的。在处理仕女、什景、花卉等题材时,多采用传统的立轴和册页的构图形式,在画面的经营上,可以看出宋代院体画、明代界画和文人画的影响。如《种种得魁》、《岁朝如意》等。在雍正、乾隆年间,还出现了不少模仿西洋铜版雕刻风格的作品,如《苏州万年桥》、《陶朱致富图》、《西湖十景》、《山塘普济桥》、《三百六十行》、《百子图》、《三美人图》等,有的还在画面上题明“法泰西笔法”、“仿泰西笔法”、“仿泰西笔意”。这一类作品在画面上,多采用焦点透视,除人物面部外,衣纹、树石、房屋、动物的羽毛等均用明暗来表现,显得夹生。到乾隆以后,这样的作品已不多见,取而代之还是以传统技法表现的作品。与早期的作品相比,画面构图简练大方,线条刚劲有力,色彩也开始鲜明起来。如《五子登科》、《庄子传》、《珍珠塔》、《荡湖船》、《拜月图》等,从这些画面上,可以看出早期金陵派刻版风格和新安派刻版风格的影响。
鸦片战争以后,石印年画和胶印年画的大量发行,使得桃花坞年画的传统市场日趋缩小。为了生存,各年画铺开始将他们的销售重点转向农村。作品的题材除了原有的以外,增加了不少反映农村生活及与农事有关的内容。在画面上,对形象多采用富有装饰性的夸张手法来处理,线条简练刚挺,尤其是在色彩的运用上,以成块的大红、桃红、黄、绿、紫(或蓝,一般是用紫不用蓝、用蓝不用紫)和淡墨组成基本色调,使画面更为鲜艳明快,丰满热闹,富有装饰美和节奏感。其艺术风格在气质上与劳动者更为贴近,因而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。
作为宅居的装饰,桃花坞木刻年画的题材和画幅大小尺寸是丰富多样的,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。
桃花坞木刻年画的题材主要有如下几类:
(一)祈福迎祥如《和气致祥》、《天官赐福》、《万宝祥瑞》、《花开富贵》、《福寿双全》、《八仙庆寿》、《金鸡报晓》等;
(二)、驱凶避邪如《门神》、《灶君》、《关公》、《钟馗》、《姜太公》、《张天师》、《张仙》等;
(三)、时事风俗如《法人求和》、《苏州火车开往吴淞》、《刘军克复宣泰大获全(胜)》、《春牛图》、《十美踢球图》、《姑苏报恩寺进香图》、《洋灯美人》、《合家欢》、《黄猫衔鼠》等;
(四)、戏曲故事如《杨家将》、《忠义堂》、《西厢记》、《孙悟空大闹天宫》、《白蛇传》、《穆桂英大破天门阵》、《三笑姻缘》、《定军山》、《苦肉计》、《战北原》等。
年画画幅的尺寸,直幅的有大至四尺的“中堂”、小至五寸左右的“神马纸”及二寸大小的“蛋面(贴在蛋面上的小画片)”;横幅中最大的有三张一套的“全景床帏”,最小的是五寸左右的“灯面”。刻印的神像、风景、什景图等一般有大、中、小三种,供顾客选用。戏曲故事年画多为对开横幅,品种繁多,都是群众所熟悉的。
过去,年画的销售除了在画铺和杂货店销售外,有许多是通过摊贩销售的。这些摊贩,有的是专门做小生意的;有的则是农民。卖年画除了可以小有利润外,还可利用走村串镇的机会增长见识,以作为春节里的谈资。到了腊月,摊贩们便到画铺去批发年画,或是在集市上设摊销售,或是到农村里,铺上油纸,摊上年画,边唱边卖。通过说唱来吸引群众,讲述相同年画的内容,促进年画的销售,是卖画的看家本领。说唱的曲调和唱词各有祖传,唱腔不尽相同,内容亦不类似。他们每到一处,摊开画后,照例先要唱上一段开场白:
“我格物事难得到,我格物事顶顶巧;九个九也勿连牵,个个要卖老铜钿。”
等买画的群众围上来以后,便接着唱出年画的内容:
“胖阿大,胖阿二,吃饭吃勒三斗米,走路走仔三千里,跌仔跟斗爬勿起。卖画画格人养勿起,三个铜板卖脱俚。买转去,人人全欢喜,个个全中。”(《五子夺魁》)
“正月里厢掮龙灯,小官弄仔无道阵。有个龙灯好象活仙人,当中靠仔老寿星,外加还要吹朝金。”(《掮龙灯》)
“大公鸡,半夜三更喔喔啼,馁吃稀来勿吃米,养末养勒花园里,蛇虫百脚吃勿及。黄鼠狼想吃鸡,垂口水,搭搭滴,登勒旁边撒臭屁。九斤黄,黑十二,偷鸡贼想偷鸡,被勒乡下人打得臭要死,偷鸡勿到蚀把米。”(《金鸡报晓》)
“兵对兵,将对将,盾牌兵对拿枪将,杨老令公到操场,人马弄得呒道阵。杨大郎登勒中间咪咪笑,杨二郎登勒马身上,杨三郎登勒桥面上,杨四郎勿想回家转,杨五郎出家做和尚,杨六郎眼泪汪汪,杨七郎缚勒旗杆上,乱箭射死杨七郎,杨老令公撞死李陵碑上。”(《杨家将》)
“隋炀皇帝江南到,江南省里乱糟糟。运河开得弯又曲,一条龙船水上摇。天上太阳象火烧,地下黄土烟来早,隋炀皇帝船里坐,黄龙宝伞撑得高。岸上纤夫真勿少,赤脚爬地汗水浇,男的背纤背上去,女的背纤倒跌跤。昏王昏王心勿好,看得还要哈哈笑。”(《隋炀皇帝下江南》)
生动有趣的说唱表演,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也促进了年画的销售。
三
早期的桃花坞年画有手绘和木版刻印两种,且各有特色。清代顾禄在他的《桐桥倚棹录》中写道:“山塘画铺,异于城内之桃花坞、北寺前等处,大幅小帧俱以笔描,非若桃花坞前专用版印也。惟工笔、粗笔各有师承,山塘画铺以沙氏为最著,谓之沙相。所绘则有天官、三星、人物故事,以及山水、花草、翎毛,而画美人则尤工耳。”在当时,手绘的年画一般是在印好的墨线版画(有用浓淡两种墨色套印的)上填彩,填彩的方法有两种,一种是平涂,多用深浅不一的墨色,辅之以三五种色料,画面效果多彩匀称;一种是晕染,是用水来调制颜色的浓淡,多用来表现衣纹和阴影部位,此法在乾隆年间最为流行。木版刻印的年画以桃花坞所产最为精美,这种以刻工见长的年画被人叫作“姑苏版”。如清代雍正、乾隆年间刻印的《苏州阊门图》、《苏州万年桥》以及后来的《苏州玄妙观》、《小广寒》等,都可以说是“姑苏版”的代表作品。
木刻年画是通过刻和印来完成的,其质量的好坏,与这两道工序有着很大的关系。桃花坞的艺人们对待这两道工序是非常慎重的。对于新的画稿,刻版的艺人认为,画稿如果不符合年画的工艺特点的话,只能是一幅好画,而不能成为木刻年画。他们要求画稿的线条要清楚,一根就是一根,线条要匀称,不要有太多的转折。版片的木料以木质坚硬、木纹细密、不易跷裂的为上品。最好是选用黄杨木,也可以采用枣木和梨木。过去王荣兴老店的版片均为梨木制作。版片的厚度以二寸左右为宜,以防走样和伸缩变形。刻版艺人的刀具以自己制作的为多。刻版时,先用拳刀刻出点、线,划定块面,然后用弯凿、扁凿、剔空、韭菜边、针凿、修根凿、扦凿等刀具进行敲底、修整。然后放到台面上对版,纠正偏差。如有刻坏之处,还可用挖补的方法修补,高手的挖补在刷印的画面上是看不出来的。
桃花坞的艺人印刷年画的方法之一是在一色当中分浓淡干湿,画面效果与绘画相近;另一种是分版套印,每版一色,平版印出,五、六种对比强烈的大面积色块,使画面具有浓厚的装饰趣味。后一种方法使用较多。
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印刷用纸多选用“毛太”、“白管”、“本连史”及白有光纸,印刷时是先印墨线而后套印色彩。印墨线使用的墨汁均为艺人自己调制,调制时选用上等烟煤(或墨灰),与面浆在一起调匀,要发酵沉淀一月后才能取用,时间再长一些则更好。套色使用的颜料在调制时也有讲究,用开水冲颜料时,要浓淡相宜,水多水少都不行,在冲开的颜料中下胶时,分量也要适度,一般的是冷天宜少,热天宜多。有功夫的老师傅多用重胶,可使画面的色彩更为明亮。在套色时,要求的配色浓淡程度是“四重两轻”,即红、绿、黄三色要重,紫色则要求最重,桃红、淡墨则宜轻,这样印出来的年画,在色彩上既鲜艳明亮,又谐调匀称。印刷时以五百张为“一手料”,无论大小都是这样。在印刷的过程中,要随时注意版片的情况,一有走动即敲版校正。另外,在印刷时纸张不宜过干,否则套色会不匀或套不上去。因此,五百张“一手料”必须一气呵成,这就要求艺人要有过硬的功夫。
桃花坞的木刻年画艺术在历史上曾有过辉煌的一页,过去因为是民间的艺术而不被重视。时至今日,我们学习和研究桃花坞木刻年画,对于发展新的艺术,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是有着重要的意义的。
本站部分文章转载于网上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您的权益,请Email和本站联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