隋唐,年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。一方面,门画题材中增加了仕女等世俗形象和药叉等佛教形象;另一方面,伴随着雕版印刷的兴起,脱胎于巫文化的民间诸神、道教与佛教诸神的图象不再依附于门画,而找到了新的载体,成为纸马艺术之滥觞。但是,尽管汉唐以来的门神、纸马这些具有年画内涵的作品已经有较高的造诣,但年画仍未成为****的画种,此时的年画还处于孕育阶段。
年画在北宋渐趋成熟。商业经济的繁荣、市民文化的兴起,为年画提供了广阔的市场;雕版印刷的广泛应用,为年画的传播奠定了基础。这一时期,出售年画的画市和生产年画的作坊的出现,反映了宋代的年画已由寄托宗教信仰转化为世俗商品。年画已发展成为一个****的画种。
年画是最具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,各地不同的文化、不同的风俗孕育了多姿多彩的年画艺术。明清时期,我国年画繁盛期,全国形成了众多的年画生产中心:素有“南桃北杨”之称的苏州桃花坞、天津杨柳青,还有山东杨家埠、河南朱仙镇、河北武强、四川绵竹等。
年画虽成熟于宋,但“年画”名称却出现在清末。宋代称年画为“纸画儿”,元代称“消寒图”,明代称“画贴”,清初,北京称年画为“卫画”、杭州称“欢乐图”或“花纸”、苏州称“画张”。道光年间,第一次出现了“年画”一词,但并未被人们接受。光绪年间,年画又被叫作“画片”或“纸画”。直至民国时期,上海的石印画被约定俗成为“月份牌年画”,从此,年画一词才被普遍沿用。
年画名称的演变其实代表了年画内涵的流变。年画不再仅局限于新年用品,它荷载了人间民俗生活的各个方面。凡民间艺人创作并经作坊行业刻绘和经营的、以描写和反映婚丧嫁娶、祈福迎祥、尊师拜祖、嬉戏游艺等民间文化趣味、社会民俗风尚为特征的,都可归为年画艺术范畴。
本站部分文章转载于网上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您的权益,请Email和本站联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