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特产大全网 -> 江苏省特产 -> 泰州市特产 -> 靖江市特产 -> 靖江竹编 -> 靖江竹编的历史与发展

靖江竹编的历史与发展

作者:佚名  时间:2012-2-24 13:17:29  来源:网络
  掀开靖江历史,无论哪页都飘着一股清香,那就是竹的韵味。靖江的风土人情,透溢着竹的气节;靖江的诗画歌吟,飘逸着竹的雅致。竹编,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,在靖江有着悠久的历史,让我们一起沿着青竹的印记,去探寻它的往古与来今,去感受它独具魅力的传承。
  素有“淡竹之乡”美誉的靖江,是江苏省为数不多的主要竹产地之一。靖江盛产的“淡竹”从何而来,已无法考证,极有可能是沙洲上的原生态物种。丰富的淡竹资源,为靖江竹编技艺的形成,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;人们生产生活的需求,成为竹编技艺发展的源泉;一代代艺人的苦苦探索、创新,不断丰富着竹编技艺的内涵。
  早在1800多年前,自有人类踏上靖江这片沙洲,他们便开始了对竹子的利用。他们用竹子编篮子洗菜、编斗笠避雨、编鱼篓、虾篓捉鱼捉虾,编畚箕挑泥等等。正因为如此,竹编技艺才得以逐步形成和发展。据《靖江县志》记载:“民国5年(1916年)创办乙种工业学校于学宫内,招染织科1班,翌年增设藤竹科,民国7年增设洋袜科。民国15年因战事停办。”以上专业的开设,说明靖江早就有了纺织和竹编技艺,也说明竹编技艺当时已有很高水准。
  旧时,人们将会竹编手艺的人称为篾匠师傅。谁家要做个篮子、打条凉席,就把篾匠师傅请回家,除了好酒好饭招待,待篾匠师傅从竹园砍来竹子,加工好你所需的篮子、凉席,你还得按天数给篾匠师傅以工资。正因为竹编可作为一种谋生的手艺,所以靖江的竹编技艺依靠篾匠师傅的口传心授,传给了一代又一代靖江人。
  据不完全统计,民国初年靖江从事竹编手艺的工匠有2000多人,到****初期近4000人。新中国成立前,靖江竹编制作没有从事专业生产的店铺或作坊,一般是以篾匠师傅带徒弟做散户的形式传承着世袭的手艺,形成分散而众多的师徒传承体系,竹编业没有成为一种集体的行业。直到上世纪50年代末,靖江才组织民间艺人成立了首个竹器社,以生产农用产品及工业产品为主,以“集体生产”和“外加工”的形式组织生产。虽然生产形式发生改变,但竹编技艺传承方式仍然是师傅带徒弟这一模式。到1972年,时任靖江县外贸组长的包泽民,组织文化馆美工商宏琰和竹器厂季正元、朱士林两位师傅,成立了外贸工艺竹器设计组。经过近一年的摸索,设计并生产出观赏价值极高又十分实用的荷叶菜篮、孔雀花瓶、花盆架、水果盒及各种动物形状的竹制工艺品。产品通过外贸公司,成功打入国际市场,当年外贸额10万余元。这一时期,靖江除了有一家竹器工艺厂(即现在的“江苏靖江外贸工艺品有限公司”)外,还有分散在全市农村的几百家家庭作坊。竹编生产成为一种家庭副业,形成好多各具特色的专业村庄,如淘箩圩、凉席圩、煤箩圩等等。竹器产品在海外的畅销使得竹编业成为热门行业,从事竹编的艺人达万人之多。因竹编生产火爆,也出现了大批竹器经销商,他们走村串户,上门收购,长途贩运,市场买卖十分兴旺。从此,靖江竹编产品走出了国门,竹编业也迎来了一段最辉煌的历史时期。
  上世纪80年代,随着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,塑料制品的大量涌入,靖江的竹器生产出现衰退现象,竹器厂纷纷倒闭、转产。目前,靖江竹编生产企业仅剩“江苏靖江外贸工艺品有限公司”一家。虽然该公司于1999年获得了自营出口权,并以公司为龙头,成立了靖江竹编行业协会,对竹编产品实行统一收购、统一经营、统一出口,但由于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,靖江的淡竹资源逐渐枯竭,加上人工工资水平的不断上升,竹编加工利润不断下降,竹编艺人纷纷改行,许多年轻人又不愿学习竹编这门技艺,竹编制作后继乏人,竹编技艺濒临失传,具有500多年竹编历史的师徒传承体系已呈断代之势。为使这种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工艺得以发扬光大,近年来,靖江的有识之士纷纷对竹编工艺流程进行搜求整理,并经有关职能部门上报申请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。2005年,靖江市委、市政府决定恢复与发展竹林,还靖江“竹乡”风貌。现在已栽植竹林100余亩。然而随着现代机械工业的加速发展,这个传统手工产业面临后继乏人、原料枯竭等重重困境而日趋式微。
收藏此页到浏览器】【文字: 】【关闭】【点击:213

更多关于  靖江竹编 的信息

  • 靖江竹编的制作方法(2012-2-24 13:23:23)
  • 靖江竹编的环保价值(2012-2-24 13:13:11)
  • 靖江竹编的艺术价值(2012-2-24 13:11:35)
  • 靖江竹编的经济价值(2012-2-24 13:08:58)
  • 靖江外贸工艺品有限公司(2012-2-24 13:05:08)
  • 本站部分文章转载于网上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您的权益,请Email和本站联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