乐亭缸炉烧饼的百姓故事
作者:耿士生 时间:2012-3-23 21:14:30 来源:网络
民以食为天,说起乐亭传统特产“缸炉烧饼”,做为一个民间百姓,我感触颇深,上世纪初,我家就在面食云集的北关经营面食批发,“缸炉烧饼”一直是店里的主打产品,上辈人讲那时生意兴隆,每天在作坊里半夜起大早忙活。天刚蒙亮,来往的人川流不息,街上做买卖的人群熙熙攘攘,“行贩儿”(过去批发生意的都管取货的叫行贩,相当于当今农村的小卖部进城批货)进出店铺络绎不绝,市井的嘈杂声、吆喝声、叫卖声不绝于耳,小时候的场景我依稀记得,烤烧饼的劳作声和刚出炉的烧饼散发出诱人的香气,至今闭着眼睛仿佛能感觉出来。我就是在这种氛围中长大的。
幼年记事早,记得早上刚刚睡醒,睁开眼看屋子就剩下我一个人,我就扯着嗓子大声喊叫“妈?妈?妈……”我家临街是店铺门市,我们在后屋住,父母听到我的喊声,不一会就给我送来个包子啊,烧饼的,堵住我的小嘴,以便我不再叫喊,也不管小手脏兮兮的接过来就吃,在我6、7岁的时候几乎经常如此。
上小学时,因为大人早上特别忙,做买卖没时间做饭,我就经常带几块烧饼到学校里,因为烧饼好带不容易破碎,不像包子软乎乎的,时间长了同学们戏称我“烧饼”。无独有偶,时隔几十年后80年代中期,我在改革开放富民政策的引招下,重操旧业,做起了饮食生意,当然也离不开“缸炉烧饼”,我的儿子正好上小学,儿子的同学知道我家的生意后,也叫儿子“烧饼”,想起来我就忍俊不禁自己笑出来。儿子回家没好气埋怨我,弄得我啼笑皆非,“缸炉烧饼”和我家似乎有不解之缘。
家乡人杰地灵的文化底蕴,聪慧睿智的滦河儿女在各个领域都谱写了辉煌的篇章,看《天南地北乐亭人》都是乐亭的骄傲和自豪,家乡的饮食文化同样也是源远流长,尤其是乐亭特产“缸炉烧饼”可谓独树一帜,百余年来久负盛名,形成了一种饮食文化,成为乐亭特产。
这种烧饼呈园鼓形,焦黄色,它具有酥、脆、浓香,肥而不腻的特点,是馈赠亲朋的佳品,身居外地的乐亭人来家乡走了都习惯带上缸炉烧饼,谁家添人进口生小孩给亲友报喜也习惯拿上些缸炉烧饼。
缸炉烧饼的起源据考证始于清光绪年间,有一位叫“石老化”的面点师傅,在乐亭北关开了个面食发货铺,同时也经营吊炉烧饼、包子等,当时为了更好地利用做肉包子的下脚料,肥肉和白菜帮儿,制馅做烧饼,放在吊炉里烤制,由于物美价廉十分畅销,之后他又反复琢磨,几次改进,增添肉馅,添加大葱和各种调料,加工细作“缸炉烧饼:终于成功出炉。现在有二种说法:一是他无意中用下脚料的妙手偶得;还有人说他苦思冥想的杰作,这个不得而知了,面点的老师傅们就这么传下来2种说法。以后逐渐发展到30多家制作缸炉烧饼的,我们真该为缸炉烧饼的宗师石老化浓墨重彩一笔,感谢他发明这么一道美食。
上世纪三、四十年代“缸炉烧饼”以乐亭东街左家烧饼铺最佳,因那称吊桥,所以都叫吊桥烧饼,一直深受美食着的青睐,说起吊桥烧饼上点年纪的人还啧啧赞叹。
现在许多乐邑乡人吃了大半辈子缸炉烧饼不知道怎么做的,它的制作工艺是这样的:
一、垒炉
首先用砖块垒砌好了炉,所谓缸炉就是用一口大水缸,选缸很有讲究,以老缸、壁厚、底大、肚园、内壁没有斑驳、光滑的为上乘。缸体倒卧,缸口为炉口,朝外,固定大缸,找好角度,外围用砖砌好,起一个固定作用,砖与缸的间隙至少二十公分作为保温层,塞满草木灰,缸底部杵一个圆形孔,是烟道的出口,插上烟囱,缸内铺砖垒平,基本是以缸口圆形分成2个半圆,下边铺平,呈现面前的缸炉是个半圆形,或相对大些,平铺的用于放木柴和木炭等燃料用,为烤烧饼的火源,内行称平台为“炕”。
二、和面
做缸炉烧饼的基础活是和面,须用上好的面粉,有适度面筋,因为做好烧饼后贴在拱形炉壁上,面粉不好会下坠,影响形状和易出废品。为使烧饼口感好,酥脆适口和面的时候加食用油,称“底油”。
三、擦酥
和成的面粉醒会后揉成长条擀成长方形,用干面粉和豆油和在一起不加水,为酥,金黄色。沿擀好的长方形面将酥放在中间捋成条状,用手掌均匀散开,然后将整块面由外向内圈起一个卷,搓适度均匀,揪 子,待做烧饼皮儿,擀皮时候将2面横断面的 子内窝以免油酥粘炉不实坠落。
、调馅
用菜以大白菜最好,过去的缸炉烧饼是立冬下来大白菜做为季节食品,从大白菜上市到“五一”左右大白菜没有了就结束制作烧饼,如今菜也丰富了,改变以前只放大白菜了的制作习惯,改时令生产为全年生产,不能不算制作缸炉烧饼的人们有一种开拓精神,也算缸炉烧饼的一次改革吧。
制作用的肉以肥瘦相间的五花肉为最好,现在为了降低成本也有用纯肥肉的,也有单独加工的用纯瘦肉。
大白菜用压菜机挤干水分,将肉混合,加入大油,香油、葱、姜、味精等调料。
五、制作
包制很重要,不能兜气儿,否则容易掉底儿,包好正面均匀粘上芝麻。
六、点火刷炉
每炉烧饼用木炭10斤左右,如连续打几炉以后的因有余温,可适当减少木柴,以硬杂木为好,当火烧到一定程度时放进木炭,到烟散尽时候用铁铲拢火,压实,将炭灰捋成条状,长度基本同于缸的长度,然后就地取材,在炭火上撒层草木灰。烧饼用手背贴在缸内壁上,钻在里边贴缸底的时候特别灼热,得戴上湿套袖,出来就烤干了。烧饼在缸内壁贴满了就开火,将炭火从中间劈开,开火40到50分钟,期间刷几次油,这样烤出的烧饼色泽金黄,口感香脆,需要注意的是火大了连续坠落到炭火里,火小了烧饼软底儿,这些得凭经验掌控。
在烤烧饼的过程中,炉温要掌握好,过大过小都不行,这是个重要环节,全凭操作经验,用干净的专用大条帚沾凉水反复刷炉,一是要刷干净草木灰,二是降温。
七、出炉
刚出炉的烧饼最好吃,外酥里嫩,香脆可口,炉顶受热均匀口感最好,常听老年人买烧饼说:“给我挑两炉顶。”就是这个意思。
我曾被聘请到市农行的银海宾馆教缸炉烧饼制作,在那看到一本书《中国名吃名点》,乐亭缸炉烧饼名列其中,里面的制作方法与实际基本相同。
1956年国家对私有工商业改造,多年的私营经济、个体商铺有的公司合营,有的弃商从农,当时乐亭城里只剩下几家公有饭店,缸炉烧饼就在东街的国营吊桥饭店生产,它在人们眼中逐渐淡化,那时候人们餐桌很难少见到它的身影了,想买烧饼实属不易,得起早顶着星星到饭店门口排长龙。也免不了高兴而去,扫兴而回的时候。有特殊用处的时候还要找关系走后门。
1962年开放集市和农贸市场,一时间个体商贩店铺又遍及大街小巷,尤其在乐亭县城北关,做食品的炉灶一个接一个:吊炉烧饼、炸饼、麻花、油条、豆腐脑、切糕……应有尽有。乐亭特产缸炉烧饼也亮相市场,人们久违了的美食又回到大众餐桌。然而随着左的影响,市场维持了不长时间个体经营又被取缔,昙花一现的繁荣景色荡然无存。
1978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,党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如和煦春风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希望,在中央对外开放对内搞活,同时明确了私营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,在这重大决策指引下,乐亭传统特产“缸炉烧饼”在这改革的大潮中也再次闪亮登场,做烧饼的几家发展到30多家。
1985年春天,我在北大路与北新街路口东侧开了一家乐亭“无牙酥缸炉烧饼店”,当时真可谓踌躇满志,一定要把店开好,把乐亭特产缸炉烧饼做好,一是给自己带来收益,还可以弘扬乐亭的饮食文化,做出品牌传承下去,现在四五十岁以上的城区的大都记得“无牙酥”这个名字,这个名字是顾客对我店的简称,有些顾客当时进店就直接呼买“无牙酥”,当时那些做生意的北关人争着买刚出炉的,一炉出来就抢光,生意如炉火般红火。最让我难忘的两次是1985年下半年的一天下午四时许,下着小雨,县政府招待所的管理员要我做一炉烧饼,说是晚上李大钊之子李葆华来乐亭招待用,还有一次是胡耀邦总书记来乐亭视察,政府招待所又约我做了一炉缸炉烧饼,这两次做烧饼的感觉不一般,我十分小心,精工细作,担心出差错,结果很成功,自己也感到自豪和荣耀。
后来一直开饭店都是以缸炉烧饼做店里的拳头和招牌产品。
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大提高,科技也不断进步,饮食领域也不例外,现在用于饮食的各种电器应有尽有,时下好多家做面点的店铺酒店都用上了现代化装备“电烤箱”,用电烤箱烤制烧饼方便、快捷、省时、省力、干净、卫生,但口感差,放置时间长容易回疲,酥脆程度差,目前县城内有2家仍用缸炉烤烧饼,其他大都用上了烤箱。
1993年乐亭县政府(招待所)为了方便招待,由国营吊桥饭庄调了一名缸炉烧饼师傅专门制作“缸炉烧饼”,政府宾馆招待的是全国各地来乐人员了解乐亭的窗口,在餐饮服务方面大多离不开当地的特色小吃,尤其比较重要的招待用餐,为彰显“缸炉烧饼”这一乐亭传统名食的独特品味,宾馆专门设计制作了缸炉烧饼的精美礼盒包装,美观、大方、高档、提高了乐亭特产的档次,弘扬宣传了乐亭的饮食文化。随着招待所的解体,招待所缸炉烧饼的制作终止,叫人遗憾的是,作为乐亭特产虽然进了政府招待所的大门,却没有在此传承发展下去。
有时我遇到常吃缸炉烧饼的人不无感叹:“现在的缸炉烧饼不如过去那样了……”我一个内行人实在为缸炉烧饼这一乐亭特产担忧, 希望这一饮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