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江刀鱼学名长颌鲚,又称刀鲚,身长而侧扁,腹银色而多脂,因形似一把尖刀而得名,与鲥鱼、河豚并称长江三鲜。长江刀鱼分布于长江及近海半咸淡水区,生殖季节从河口进入淡水,沿干流上溯至长江中游产场作生殖洄游,最远可达洞庭湖,有的在江河干流产卵,也有进入支流及通江湖泊产卵。 产卵后亲鱼分散在淡水中摄食,并陆续缓慢地顺流返回河口及近海,继续肥育。长江刀鱼的幼鱼也顺水洄游至河口区肥育。冬季,不作远距离洄游,而聚集在近海深处越冬。 相对而言,人们更熟悉与它同属的另一种鱼——凤尾鱼(这是凤鲚的俗称),和刀鲚一样,作为近亲的两种鱼,平时栖息于中国东部接近江口的浅海,每年春夏间溯水而上产卵。 由于长江污染加剧以及滥捕滥捞,长江刀鱼产量逐年下降。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的一份资料显示:1973年长江沿线刀鱼产量为3750吨,1983年为370吨左右,2002年已不足百吨,2011年12吨左右。 调查发现,违规捕捞是长江刀鱼数量骤降的主要原因之一。捕捞刀鱼的渔网犹如一个大口袋,足有三四十米长,越是往“口袋”深处,网眼越密,中间部分的渔网网格2厘米左右,相当于一个1元硬币大小,而底部的网眼更小,仅能伸过一根手指。根据上海市农委水产办的规定,捕捞刀鱼使用的渔具网格不得小于4厘米,网眼过于细密的深水网属于禁用渔具,这也是渔政部门重点打击的捕鱼工具。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