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特产大全网 -> 江西省特产 -> 上饶市特产 -> 玉山县特产 -> 玉山提线木偶 -> 玉山班的起源

玉山班的起源

作者:佚名  时间:2012-6-23 20:48:21  来源:网络

    玉山班艺术是综合诗、话、曲、歌、械、舞、哭笑、布景(古称守旧)道具(道士器具。今指表演艺术中的一切用具)于一体来表达故事情节的舞台艺术。这种复杂又统一的表演程式,是经过很长的历史时期才达到和谐完美境界的。究其起源?孕育因素很多。就艺术而言,主要来自以下四个方面:一是宗教礼仪和民俗祭祀活动的影响;二是灯戏和木偶戏的影响;三是民间艺术和道教音乐的影响;四是宋杂剧和南戏的影响。
(一)宗教礼仪和民俗祭祀活动的影响
    我国早在氏族社会就有了全民性的巫术礼仪活动,部落首领也有专职的乐官,如黄帝的伶伦、尧的质、舜的夔、禹的臬陶等。优人来源于巫,而演员的前身就是优人。
    从玉山县双明乡茅坂山上墩墓出土文物“兽首鼎”(藏县博物馆)和洪家山古文化遗址考证,玉山早在商代就存在祭祀活动。随着岁月的延续和屈原加工的江南民间祭祀歌曲《九歌》的流传以及项羽的《垓下歌》剑舞的影响,玉山在唐代风行“兢神佞佛”教仪活动。记载玉山这种风俗习惯的有旧《广信府志》,该志《风俗篇》载:“玉山唐置县,始亲政教。宋南渡人文蔚起,舟车辐辏甲南国,自元迄明风景不殊。惟岁及秋,兢赛神佞佛,士女填咽,酣歌恒舞,侈费不赀”。
更为直接记载玉山戏曲艺术从“赛神佞佛”教仪活动到“迎神仪唱”乡俗活动、逐步发展到“伴兴悦耳”艺术活动的碑刻有樟村乡发掘的《临江社重修记》灶形石碑(藏县博物馆),碑文刻字:“洪水以后,时和岁丰,富大有年也。吾乡士庶,每思饮食之由即不能不动念于先人而讴歌于盛世。故禾黍甫登而即迎神演唱,非效遂时之失,也亦取以伴兴悦耳,台宇未兴而临时修建,数年之后,保无有失之懈乎,于是庚申之秋,合社捐资兴工筑建,而台宇焉以成。台之成也,临期赛会,遍序欣然,上之有以咏太平。众芋康熙年间……”
从该碑文“也亦取以伴兴悦耳”这句艺术欣赏语,在清初就树碑立传上看,源于祭祀活动的玉山戏曲艺术表演活动在明末已摆脱了宗教牵制,成为“士庶”喜闻乐见的欣赏艺术而逐步演变为常年演出的职业班社。
(二)灯戏和木偶戏的影响
    灯戏艺术并不是灯彩表演。从保留在南山乡枫林村的“会灯戏”艺术上研究,它们的习俗、形式、内容都有着根本的不同。灯戏有在规定的日期里登台表演的习俗,而灯彩局限于街头巷尾和房屋内外表演;形式上灯戏巧妙地集演唱、舞蹈、杂技、滑稽和灯彩于一体直接表达有情节的故事,而灯彩只有套路表演;灯戏可随着年代不断更换内容,观者可坐较长时间欣赏,而灯彩只给人一种热闹庆典的影象。灯戏和灯彩一样,都源于人类对火崇拜而发展起来的民间艺术,但灯戏表现丰富,艺术感染力强,仅限于正月活动满足不了人们的精神需求,于是“社”的活动增加了艺术表演而产生“社戏”(今采茶戏也源于灯戏)。
    玉山班剧目中,来自灯戏的剧目有《跳天灯》、《滚灯》、《湘子渡妻》、《八仙观灯》、《闹花灯》、《目连求佛赐灯救母》……曲牌中有“闹花台”、“十番锣鼓”等。从官溪乡里村《胡氏宗谱•中保社图记》宋代戏台图正面绘有灯戏图案上看,可见玉山灯戏对玉山班艺术形成的影响。


    木偶戏对玉山班的产生有较大的直接影响。木偶艺人尊汉相陈平为祖师,艺术界也认为木偶戏在汉初已成形。但从治内文城乡杨宅村现存的《下洋社重修记》石碑刻文上看,早在商朝就出现木偶,吕望(周相姜子牙)把木偶用于战争,陈平、孔明等古代军事家都曾把木偶用于战争而成为能走动的神受人供奉,再加上礼乐逐步形成戏。木偶戏在长期的表演实践中,丰富了剧目、音乐、演技、服饰等艺术。玉山明代道士班那种单一的“教仪奏唱”显得乏味,开始吸收木偶戏中的艺术而发展成能演七日七夜的《目连戏》(从目连临凡劝善至一家九族升天止)受士庶喜爱迅速发展。
(三)民间艺术和道教音乐的影响。
    民间艺术范畴很广,本节只概述歌谣和杂耍对戏剧的影响。我国早在周代就有“采诗”制,做法是由朝庭派出专职官员,敲着木梆子在路上巡游,把民间传唱的歌谣采集起来,献给朝廷,由乐师们整理后演唱给皇帝听,后权臣效之而流传。现从玉山保留的《三清茶歌》、《鼓岭茶歌》、《窑歌》、《龙船调》、《算命曲》、《田府乐》、《往天乐》等民间歌谣的内容上看,不少与“神”、“社”、土地公等戏曲起源的旧习俗有关。“杂耍”多由职业乞丐传唱,故被古人纳入“九流三教”中的一流派。他们无田没屋,拖儿带女以流浪卖艺度日。杂耍有较高的观赏性而被用于戏剧中的某些场面。
    封建社会因以“天子”为圣王朝统治的需要,赣东北的道教受到统治阶级的提倡,信奉道教形成了一种社会意识形态。宋、明两代玉山群众性的“迎神赛会”、“报赛演唱”活动颇为流行。(治内道教圣地三清山上宋代古石刻建筑“演教殿”、“尊乐亭”至今尚存。旧《县志》中也有南宋时期治内庙会中“音乐之声喧动地天”的记述。)士庶演唱道教神曲成为一种精神生活和荣誉,道教音乐也因此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完美而流传。道士曲多用于各种祭祀场面,必须以“声夺人”而倾众听,形成“一唱众帮”的激昂风格。如神曲本《济弧科》中的“法乐呜时……入天调御师哑……”其内容多为祭神驱邪、劝世行善等因果虚无关系学问。常用的曲牌有《开启科》中的“炉香赞”、“无为颂”、“拐脚调、目瞎曲”、《解结科》中的“解秽咒”、“往生咒、解厌曲、劝世文”,《发奏科》中的“功德七七、三五七九”,《砂灯科》中的“酒净调、真言调”,《破狱科》中的“丰都咒、志心皈、命礼经、地藏经”,《济弧科》中的“十月怀胎调、血盆经文”以及五花八门经文中的“引子、正调”和“咒曲”、“经诵”、“符舞”、“道文”、“孝曲”等。受道教音乐影响而产生的各种类“道情”曲多如繁星,影响很大,渗透堪广。丰富的道教音乐是玉山班戏剧音乐的主要来源,为赣剧音乐的完美奠定了艺术基础和发展方向。
(四)宋杂剧和南戏的影响。
    “百兽率舞”图说明我国表演艺术在古代已伴随人的劳动而产生。唐“歌舞戏、参军戏”治内已失稽。从《怀玉冰溪陈氏族谱》上宋初“戏嬉亭图记”看,演出的是戏嬉,戏嬉是宋杂剧的形式,所不同的是该亭和“道院”是连体建筑。道院的道士“身披紫云衣”在“戏嬉亭”上“广演真实教”,是戏教互通之始。
    南戏是宋戏剧中最完整和成熟的表演艺术形式,它产生于浙江温州,繁荣在南宋都城临安(今杭州)。玉山在南戏繁荣之前,于绍兴年间(1132年)已筑建了“戏舞亭”(旧〈玉山县志〉载)“舟车辐辏甲南国”的玉山城,加上“商贾林立,四方之客云集”(旌德会馆碑刻)繁荣的商业经济和浓烈的“迎神演唱”地方习俗,对于“近在咫尺”完美成熟的南戏艺术必然效之,促进了玉山班戏剧艺术的崛起和发展。

收藏此页到浏览器】【文字: 】【关闭】【点击:215

更多关于  玉山 提线木偶 的信息

  • 玉山提线木偶的起源(2012-6-23 20:40:27)
  • 玉山县玉清食品有限公司(2012-6-23 20:18:41)
  • 本站部分文章转载于网上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您的权益,请Email和本站联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