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丽的沙滩、和煦的阳光、清凉的海风……在台山市川岛海域,沙井蚝在万顷碧波中快意地生长。据粗略估算,今年,沙井街道通过异地养殖鲜蚝的总产量已达到27万吨。
许多人不曾忘记,曾几何时,因为海水遭受污染,加之蚝田被规划成工商用地,享誉海内外的沙井蚝在沙井乃至整个深圳“芳踪难觅”,不得不出走他乡。
十多年来,经过与当地渔民合作养殖的艰辛努力,沙井蚝在他乡迸发出新的活力。目前仅沙井水产公司、新蚝乡蚝油食品公司等蚝业企业在台山、阳江、惠东、汕尾一带的蚝养殖总面积已经超过26万亩,产量达到27万多吨,年产值达到近4个亿。
从养殖场所饱受污染、蚝业几近沉沦到蚝民出走深圳,探索异地养殖,本土蚝企殚精竭虑开拓市场,再到政府“有形之手”参与扶持传统蚝业重新崛起,沙井蚝的崛起走出了一条名副其实的传奇之路。
在中国南海出产的蚝中,深圳出产的沙井蚝以个大、肉嫩、肥美而最具盛名。“薄宦游海乡,雅闻归靖蚝。”宋代文学家梅尧臣《食蚝》诗中描述了自己食用沙井蚝的感受,也是这一深圳名产最早的文献记载。
千年蚝香令人陶醉。然而,曾几何时,因为海水遭受污染,加之蚝田被规划成工商用地,享誉海内外的沙井蚝在沙井乃至整个深圳居然“芳踪难觅”。蚝三村居民、今年78岁的冼吐霞从十一二岁开始学养蚝,曾经当过村妇女主任和蚝业大队副大队长。她告诉笔者,上世纪90年代以后,珠三角沿岸农业向“三来一补”加工业转型,各种工厂排放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不经处理,直接排入茅洲河,大量垃圾也直接倒入河中。自从茅洲河被污染,海水变黑后,蚝民村的生蚝养殖业遭到毁灭性破坏。原来北到茅洲河口,南到宝安西乡一带,都是蚝民村成片的蚝田,但由于污染,深圳湾和珠江口海域绝大部分水体都不能达到四类、劣四类海水水质标准。蚝三村曾经持续几个月出现死蚝现象,优质白肉蚝和深水放养蚝先死,然后是中小蚝、赤肉蚝以及浅水区蚝。村里甚至不得不卖掉多艘蚝轮,其后数年蚝产量一直连续下降,其他的蚝民村皆是如此。
一个不争的事实是,上世纪90年代开始,沙井蚝的生存空间已日渐萎缩,蚝苗的养殖点也向异地转移,原产沙井蚝成为不少深圳食客的集体回忆。
1983年起,在政府的支持下,经过多次实地考察,沙井人先后在阳江、台山、惠东、汕尾等沿海地区打造了多个养殖基地。因其仍严格采用“沙井蚝”的技术标准生产、加工,其成品品质与“沙井蚝”并无二致,沙井蚝异地养蚝获得成功。
沙井人开拓性地开展异地养蚝,不仅实现了异地蚝业产业化发展,更大程度地满足了市场的需求,向当地传授了蚝养殖技术,解决了更多蚝养殖基地农民的就业问题,而且将深圳独有的沙井蚝文化传到了远方。
沙井街道水产公司总经理陈沛忠介绍说,目前,95%以上的“沙井蚝”通过外移基地,产自广东沿海的台山、阳江、惠东、汕尾等地。养蚝从业人数达到数千人,而且正以20%左右的幅度增长,创造了可观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。
在水厂公司博物馆里,笔者看到了满满一个墙壁的奖状和奖杯。这些都是沙井蚝所代表的荣誉,沙井蚝从打造质量口碑开始,每一只蚝的品质都经过了层层把关。台山市川岛海域是沙井蚝异地养殖基地之一,沙井蚝从采苗生长到加工生产都严格遵循生态绿色原则,保持沙井蚝的鲜美、原汁原味。沙井蚝出口英国,都是免检,可见它的品质保障是得到了认同。
“沙井蚝业第一次产业转移,开创了中国养蚝产业转移之先河,完整保存了‘沙井蚝’的传统品牌,创造了中国水产史上的一大奇迹。”沙井街道党工委书记、办事处主任刘少雄对笔者不无自豪地说。